今年秋天,刚到新学校,认识了新同事和新学生,上个月了解到系里的一个老师(终身制教职)突然要离职,要去一个博物馆当讲解员,走的时候从系主任到员工到学生都寄予了极高的评价,没有人会觉得他有病,也不会有人觉得他没有受到尊重,但是这事要搁在天朝,事件不大,但搁在咱们嘴里就是,这人有病啊!手上有资源!有科研资金!有女学生可以睡!去当讲解员,是不是有病?
有时我会在想这件事,前几天期末考试一个外国学生突然问我,为什么要到美国来?而且都三十多岁了,在自己的国家不是很好吗?对啊,为什么呢?也许和上面那位提到的教授一样,人总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着,人总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尊重而活着。
冬天的暖意让我们陷入了思考,但是,我们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,这是必然。咱们天朝现在遇到的是“笑贫不笑娼”的历史窘境,大学、研究生或是博士所接受的知识得不到尊重,甚至没有学术自由,但是只要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,咱们都会努力去争取。确实是在没有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,想去谈精神生活确实比较难,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。那么我的感受是什么呢?我在中国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当过老师,同样也在外国大学体制内混迹,能感受的到是以下三点:
第一、中国大陆高校的年轻教师属于“社会底层”,除了极个别理工科背景深厚拥有大型实验室的,大部分三十多岁的都在为房子车子和票子奋斗。这点我深有感受,中国博士毕业进入高校,在北上广深最多是几千块的工资,解决一个户口,没有房和车,学校要求科研,系里要求讲课,丈母娘要求买房,老婆要求买车,要是热门专业的(英语、数学等)还可以出来混迹于江湖挣点小钱,要是冷门学科(类似于人类学、哲学等等)只能坐冷板凳。
导师们和同事们还劝你,一定要能坐得住啊,至少也得十年二十年的,这一句话出来不知毁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。当然有人愿意坐,有人也不愿意坐,中国高校体制中最奇葩的是辅导员机制,其实我最讨厌的也是这个机制,其中的玄机和奇葩之处不用细说,想必所有人都知道,我坚信有一天他们会被eradicate eliminate exterminate demolish的,看来我词汇量还可以。哈哈哈!
这样一来,年轻的中年副教授们(副教授拼的时是岁数和学历,要是五十岁还没弄上副高职称,估计就是系里头头脑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)根本没有心思好好教学,学生也不爱听。从课堂那一刹眼神的交流开始就注定了这些人得不到尊重,一没有师德,二没有知识,有多少人“混博”的,有多少人找关系留在高校的,自己摸着良心都知道,但是这些人一旦走上这条路也很难回头,不穿着白衬衣,黑西裤去东莞按摩就不错了。所以得不到尊重都是自己“做”的,谁也帮不了。
你能说这些人不优秀?其实不是,确实很优秀,但是当自己的成果和贡献被别人数落为连一部Iphone手机都不值的时候,其实自己也就不是优秀的人了。物质需要变成了第一位,永远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提高。
第二、搞培训的好像还不错。我在这个行业干十几年了,也是实话说的最多的,所以很多人不待见我,其实无所谓,说完我就撤。这几年在线教育大红大紫,多少投资商走了进来,填了个大坑,因为这些投资人虽然聪明,能玩得过咱们这帮在新东方等其他机构上大班课程的高级“段子手”们吗?当我看见他们注入大量资金的时候,我是呵呵嗒了!
那你以为学生们真的是在尊重这些搞培训的人嘛?是脑残粉吗?我也呵呵嗒!因为大家觉得,嚯!你们这挣钱,还能买法拉利,还能买LV的包,还能吃法式简餐(对,新东方水清楼底下盒饭统一称为“法式简餐”),干培训的现在像是搞文艺的,女的比谁的脸好看,谁的胸大腿长,男的比谁英俊潇洒,器大活好,行!
其实,有些学生尊重的是谁能天天不要钱给你讲考试技巧,恨不得考前把题目给你。更有某些学生,原本在四本五本的高校里得不到的尊重,花几百块钱在培训业中完全得到了满足,有教唱歌的、有教跳舞的、有教如何卖脸的、有教学生搞对象的,这些你都喜欢!你敢和系里辅导员说一句你忙?你敢和系里导师说一句你身体不舒服?一让你入党,你还不是乖得和孙子似的写思想汇报,最多就花点钱调戏一下搞培训的。
所以啊!没有了尊重知识,没有了这些,当你再摇旗呐喊说,这个真的要好好学,那个真的要好好学,要踏踏实实学,没多少人信了,因为只要过了考试就行,其余真的无所谓,这样一来,本来挺高大上的东西就这样被玩坏,原本优秀的品质也在这里被一点点的消磨,转脸一看,有时出来干个培训还被别人笑话,那你说这些人不是优秀吗?其实当然也有人渣在里面,所谓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。
老俞前一段时间聊到在线教育的时候,悲观地说,在线教育产量虽然大,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性质。教育本身是痛苦的,是挣扎的,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没有趣的,只有苦干实练才能有效果,所谓的愉快学习我从来都不信。
第三、我以前在政府和大学都供职过,做翻译,原本以为人生到此戛然而止,直到来了美国高校才知道原来人家是这么玩的:本科生做的presentation比你博士生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,文科研究生玩的统计概率比你理科的博士还强,有五十多岁教授换专业读博士的,这些在我朝都不可以想象,本质上来说,这一点确实尊重了知识。
去年有一次,我在BSO(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)听音乐会,休息期间一个大妈问我是学什么的,我不好意思地说是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而且在大学供职,我万万没想到,她用非常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说,young man,you are so good,她惊讶于我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学了这么多的英语,而且在后来的谈话中一直在啧啧地表扬我,我能感受到她对于我学习的一种鼓励和支持,而要在咱们天朝,我也曾经和别人聊过这个,别人的第一反应是,你一个月挣多少钱,这钱够你在北京买套房吗?我竟无言以对… …
随着自己岁数越来越大,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,我也开始变得可以理解这种行为和思维,我们得不到尊重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给自己一次“做人”的机会,因为我们打上的所有标签都是和钱有关,都是和物质有关,说来说去还是穷怕了。
记得在罗德岛Providence的一家小咖啡店,认识了一个哈勃斯堡家族的后裔,老人家每天来餐馆喝一杯咖啡,看一张报纸,每天带着旧旧的礼帽,拿着手杖,手上几个磨得发亮的戒指,穿着袖口都已经破损的风衣,每天走的时候必须给服务员一刀的小费,按照老人家的说法是We can not lose our dignity in the disgusting society,我翻译就是:世风日下,但咱也不能失了身份。贵族就是贵族,再有钱也换不来那份骨子里的高傲,也不能留着那蓝色的血液。
想得到别人的尊重,首先要尊重自己,连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都不知道,自己也没有尊重的东西,何谈别人的尊重?所以物质上丰富也不一定能填充心里的那一份空缺,听到的那句话特别值得大家一起深思,只有20%找不到存在感的人天天上网去找自我的优越感,似乎世界只是那20%人的,其实只是80%的人没有说话罢了。
12/21/2015
说的太好了😭